体育与健康学院

对外交流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/ 对外交流
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二届康复相关专业师资

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二届康复相关专业师资班

总结报告

体育与健康学院    魏娟芳

一、培训背景

分析目前学生的相应的一些弊端,主要有以下,学生临床思维弱考试头头是道,遇到真实病例就懵圈;且相应的最新技术教学没有跟上最新进展,而且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同质化学生毕业简历都像复制粘贴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正好学会发来通知(中康函发〔2025〕063号),在烟台办这个师资班。50多个专家,36场前沿报告,从AI教学到国际认证全包圆这是给专业升级很好的机会。  

二、培训过程  

7.12进行了开幕式,并进行了《作业治疗实践框架》及解读,作业治疗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策略教学革命,作业治疗(Occupational Therapy, OT)作为康复医学的核心领域之一,其核心理念是 “通过有意义的作业活动,促进个体在生活、工作和社会参与中的功能独立” 。以人为中心(Person-Centered)关注个体需求:治疗方案基于患者的生活角色(如母亲、职员)、兴趣(如园艺、绘画)及价值观定制。案例:脑卒中患者渴望重新做饭,治疗师以“厨房训练”为核心设计任务。功能导向(Occupation-Based)聚焦日常活动能力:针对穿衣、进食、工作等实际功能需求进行干预,而非孤立训练单一关节活动。关键理论:作业表现模型(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, MOHO)强调“作业行为”与“身份认同”的关联。环境适配(Environmental Adaptation)改造物理/社会环境:通过辅具、家居改造(如浴室防滑扶手)、社会支持(如协调社区资源)消除参与障碍。ICF框架应用:从“身体功能-活动-参与-环境因素”四维度综合评估。循证实践(Evidence-Based Practice)整合科研成果:如认知作业疗法(Cognitively-Oriented OT)用于痴呆患者,延缓功能衰退(A级证据)。  

围绕作业治疗核心理念展开深度教学,专家团队通过《作业治疗实践框架》系统解读,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剖析以人为中心、功能导向等原则的落地路径,特别是ICF框架在综合评估中的实际操作方法,让学员对作业治疗的理论体系与实践逻辑有了全面认知。随后引入香港假肢矫形教育的先进经验,详细介绍其课程设计如何与世界标准接轨,从课程模块设置、实训环节安排到考核认证体系,全方位展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,为后续技术教学与人才培养破局提供了重要参考。紧接着,带来的“AI教学玩出花”工作坊掀起了培训热潮。他以“如何用AI重构康复教学场景”为主题,现场演示了AI病例生成系统——输入患者基本信息、病症特征和功能障碍程度,系统就能自动生成涵盖病史采集、评估量表、治疗方案建议的动态病例,且支持多维度病情演变模拟,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到AI在提升临床思维训练效率上的突破性作用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工作坊还解锁了AI虚拟康复助手的实操教学,学员通过VR设备进入模拟病房,与AI驱动的虚拟患者进行互动式问诊和治疗方案演练,系统实时反馈沟通话术、操作规范等细节问题,这种沉浸式、交互式的教学体验,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“老师讲、学生听”的单向模式,让抽象的临床技能训练变得可触可感。

“人才培养破局”专题研讨,直指当前康复人才同质化困境。专家团队抛出“如何让学生‘卷’对方向”的核心命题,引导学员从岗位能力需求倒推培养方案设计。通过对比国内外康复人才能力模型,提炼出“临床决策力、技术创新力、跨学科协作力”三大核心竞争力,并分享了某高校的改革案例——他们将传统的“基础课+专业课”线性课程体系,重构为“核心能力模块+特色方向选修”的矩阵式课程,每个模块配套“临床案例库+技术实训包+行业导师组”,学生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运动康复、神经康复等特色方向,在真实项目中积累个性化经验,这种“精准定位、差异发展”的培养思路,为破解同质化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。

在产学研融合方面,培训中重点探讨了如何打破高校、医院与企业间的壁垒。多位专家强调,康复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需求、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的协同推进。三甲医院康复科与智能康复设备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,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从临床问题调研到设备原型设计的全流程,既解决了临床实际难题,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。同时,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担任产业导师,分享最新技术应用案例,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前沿动态,这种“医工结合”的教学模式,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短板。此外,培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基地,为学生提供从模拟操作到真实临床场景过渡的“缓冲带”,帮助他们在毕业前就积累一定的项目经验和行业资源,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培训过程始终围绕“理论-实践-创新”三维度展开,除作业治疗核心理念教学外,还设置了多场技术实操工作坊。同时,国际认证体系解读模块邀请了WHO康复专家,系统讲解国际康复治疗师资质认证(WFOT)的考核标准与申报路径,结合国内现行体系对比分析,为学员搭建了国际化职业发展通道的清晰框架,助力师资团队推动教学标准与国际接轨。

培训期间还特别安排了小组案例研讨与成果展示环节。各小组随机抽取临床真实病例,运用培训所学的作业治疗框架、ICF评估维度及AI辅助工具,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,并通过模拟汇报的形式向专家团队展示。专家针对方案中的功能目标设定、干预措施可行性及循证依据等方面进行精准点评,引导学员深入思考不同病例的核心问题与解决路径。这种“理论输入-实践演练-专家反馈”的闭环式学习模式,不仅强化了学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,还培养了团队协作与临床决策素养。此外,为促进学员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,培训组委会搭建了线上学习社群,实时分享专家课件、前沿文献及优秀案例,方便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持续深化学习内容,形成长效学习机制。整个培训过程紧凑高效,内容层层递进,既夯实了理论基础,又提升了实操技能与创新思维,为参与师资打造了一场全方位、立体化的专业提升盛宴。

三、培训反思

此次培训让我第一次系统了解了国内成熟的作业治疗经典模式,也切实体会到假肢矫形器在患者整体康复中的关键作用;同时,培训展示了如何把国际认证流程、人工智能工具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,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通用框架。

我学到了 OTPF-4 的核心理念、常见作业治疗实践模式的比较思路、假肢矫形器应用的基本原则、以及“临床推理螺旋”在教学中的具体步骤;此外,对教学评价、学生科研训练、教学思政融入等环节也有了整体认识。

后续回到《康复评定学》课堂,我将把 OTPF-4 的“物理、作业参与”视角嵌入课程目标,用培训中见到的评价工具替换部分传统指标;在实验课中引入培训示范过的假肢矫形快速评估流程;同时,按培训介绍的临床推理步骤重新设计课堂案例,把思政元素与评定任务自然结合,逐步落实培训所得。

在教学过程中,可以进行学习培训模式,并把培训知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,帮助学生在进行日常学习中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,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,融会贯通,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。


联系电话
400-630-2020
关注我们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09-11 17:39:52